看《赤色黎明》有感。
天下的每个人心里,都有暴虐、残酷、无耻。只是这人心的黑暗,谁都不肯承认。凡是肯承认的,必定是踏踏实实的人。比如慈禧,她用这暴虐、残酷、无耻掌了权,干了事。不管天下人怎么看,她的确是踏踏实实的人,干了非同一般的事情。而君子看到自己内心的黑暗,克服了心里这些暴虐、残酷、无耻。这暴虐就变了勇敢,残酷就变了坚定,无耻就变了谦虚。
觉得慈禧那等人龌龊不堪,不愿意学她。满心只想学着当个勇敢、坚定、谦虚的人,但学了这些样子那只是徒有其表而已,这样的人是小人。便如同和尚,精研佛法,记诵明辨,但如果不存慈悲布施,普度众生之念,虽然典籍淹通,妙辩无碍,又有何用。
小人做事是为了得到别人勇敢、坚定、谦虚的评价,若是在意的人一批评,只怕就不会这么做了。但君子对别人的评价根本不在意,哪怕天下人都骂他,他觉得这事情该这么做,他就一定会这么做。
君子做所有的事情,都是他该做的。而小人所做的事情,都是他想做的。
所谓的美德不过是这么一码事。
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著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。端而言,软而动,一可以为法则。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口耳之间,则四寸耳。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!古之学者为己,今人学者为人。君子之学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学也,以为禽犊。故不问而告谓之傲;问一而告二,谓之囋。傲,非也;囋,非也;君子如响矣。
《荀子•劝学》
翻译
君子的学习,从耳朵进,记在心中,贯彻到全身,表现在举止上;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,稍微动一动,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。小人的学习,只是从耳中听进去,从口中说出来。口、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,怎么能够靠它来完善七尺之躯呢?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,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。君子的学习,是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身心;小人的学习,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、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。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,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。急躁,是不对的;唠叨,也是不对的;君子回答别人,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,问一答一。